
来源:中国网
近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先后访问越南、菲律宾两国,就加强日越、日菲双边关系、经济合作、安保合作、国际局势等问题,与两国政要进行磋商。石破茂此访,体现了日本对东南亚外交的重视,也是日本应对当前错综复杂国际局势的战略选择。
从石破茂东南亚行程及日越、日菲两国首脑会谈议程等方面来看,经济与安保是石破茂此行的重点,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为日美关税问题谈判增加筹码。自特朗普政府再次执政以来,日美关税问题始终是日本国内各界关注的焦点。虽然日本因表示不对美国采取对等反制措施而获得90天宽限期,但日本并没有在谈判中获得与美国对等的地位,关税依是美国对日施压的工具。如今,第二轮日美关税谈判已结束,石破茂态度强硬,表示绝不接受美国对日本汽车加征关税。在日美经贸关系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日本政府意欲借访问越、菲两国加强日本与东南亚国家间关系,以增加对美谈判筹码,同时为扩大东南亚市场以抵消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作准备。
二是制衡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牵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正常维权行动。东南亚地区作为重要的新兴市场,正逐渐成为大国博弈的重点。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互惠经贸合作的发展,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日益提升。为此,日本政府积极加强与越、菲等东南亚经济体的合作,试图通过扩大在东南亚的投资规模和合作领域,挤压中国在该地区经济合作空间。同时,日本政府继续炒作所谓“中国威胁论”,抹黑中国在东海、南海地区的维权行动,并提升日本与越、菲两国的安保合作水平,以阻碍中国和平崛起进程。
由此不难看出,石破茂此次东南亚之行具有对美、对华的双重指向性,从中亦可窥见日本外交的矛盾性。在对华政策上,日本政府一方面谋求改善对华关系,如近期派遣公明党党首齐藤铁夫、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等政界要员来华访问,欲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减轻其在对美关税谈判上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将中国视为“对手”,阻遏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经济影响力的发展,并对中国在东海、南海地区的正常维权行动进行无理指责,鼓动越、菲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
在对美政策方面,日本政府亦表现出矛盾性。石破茂一方面将美国对日本汽车加征关税视为“国难”,在开展对美关税谈判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强硬姿态,并欲借加强与越、菲等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向美国施加外部压力,增加对美关税谈判筹码;另一方面又不断展现其妥协软弱的一面,对美释放积极信号,配合美国的遏华战略。
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矛盾性是其经济与安保相分离政策的延续,也是日本政府“既要、又要、还要”惯性思维的体现。这种外交政策注定难以实现其既定目标。东南亚各国作为重要第三方市场,在推进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贸合作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东南亚地区经济体量与市场潜力仍然相对有限。在特朗普政府不断加强“关税讹诈”背景下,东南亚市场难以满足对外依存度较大的日本经济需求。而且日本政府低估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间经济互惠合作的潜力与韧性。炒作“中国威胁论”,不仅难以干扰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间的经贸合作,还将阻碍中日关系重回正轨。
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真正威胁是美国对世界各国的“关税讹诈”,而非日本保守主义势力所炒作的“中国威胁论”。因此,日本政府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国家利益出发,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避免重蹈1985年广岛协议覆辙。(作者于海龙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