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网
近日,日本陆上自卫队在北海道新日高町的静内对空射击场进行88式地对舰导弹发射训练并公开相关视频。这是日本首次在本土实施射程超过100公里“远程导弹”的发射试验。此前,由于此类发射训练对周边影响较大,日本自卫队主要在美国、澳大利亚训练,以避开舆论关注。这次日本为何一反常态,在国内开展相关训练?
第一,节省成本,提高训练成效,推进本土训练常态化。虽然美国是日本的盟国,但日本借美国基地进行相关训练,不仅需要双方事先协调,而且在参训人员、训练种类以及日程安排等方面均受到限制。此外,由于训练场地远离本土,人员和武器等运输成本较高,周期较长,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日元贬值,训练设施使用费也随之上涨。
尽管在国内训练也需要向受影响的渔民支付一定的补偿金,但与海外训练相比,成本大大降低。更关键的是,国内训练虽然在射程等方面受到限制,但日本可以自主决定训练次数、持续时间和参加训练的人数,如此便能让更多部队得到训练机会。据日本媒体报道,此次训练有约300人参加,是在美国训练时的2倍。因此,本土训练可以有效弥补国外训练的不足,有助于提升相关部队的训练水平和实战能力,强化陆上自卫队同海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的协调。
目前,日本正推进在小笠原群岛的南鸟岛新建射击场计划。该射击场预计将于2026年投入使用。显然,日本正试图通过在国内修建相关基础设施,推进长射程导弹发射训练的本土化和常态化。另外,在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政策,同盟承诺可靠性降低的背景下,日本此举也有加强自主防卫能力,降低对美依赖的考量。
第二,训练场地的本土化是日本发展“对敌基地攻击能力”的重要一环。日本于2022年底通过的“安保三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对敌基地攻击能力”。而加强远程导弹开发、开展发射训练则是构建这一能力的重要步骤。此次投入训练的88式地对舰导弹的射程为100公里左右。此外,陆上自卫队还拥有12式地对舰导弹。据媒体报道,正在开发的12式改进型地对舰导弹,射程能提升至约1000公里,从而使日本自卫队能在更远距离攻击航母、驱逐舰等海上目标。除了反舰功能,改进型地对舰导弹还具备对地攻击能力,能对港口、机场等陆上固定目标实施打击。这实际上就使日本拥有对敌方导弹基地实施打击的能力。
2024年10月至11月,日本首次对改进型12式地对舰导弹进行试射。2025年,日本三菱重工公司将按计划向自卫队交付首批改进型反舰导弹。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未来将陆续把这些导弹部署在从北海道到冲绳的7个地对舰导弹连队。在这种情况下,改进型12式地对舰导弹的发射训练必然要列入日程。此次日本首次在本土进行发射训练很可能是为此进行预热,有利于自卫队提前熟悉优化演练流程。未来,随着南鸟岛等射击场相继投入使用,日本可以进行射程更远的发射训练,从而配合其发展进攻性武器和增强对敌基地的打击能力。
第三,强化对周边国家的军事威慑。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射训练地点之所以选择北海道,一是因为北海道地广人稀,相对适合开展军事训练。二是北海道与俄罗斯隔海相望,此举有加强对俄威慑的意图。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日本紧随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制裁,导致两国关系跌入冰点。由于日俄之间存在领土争端,在这种背景下,“北方防卫”的重要性再次凸显。此次参加训练的就是日本负责北方防卫的自卫队北部方面队。
近年来,日本不断渲染所谓“周边安全威胁”,着力加强西南方向的防御,加快部队、武器和装备的部署,并以应对威胁的名义,违背“专守防卫”原则,积极发展远程导弹等进攻性武器,谋求获得“对敌基地打击能力”,在军事扩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地对舰导弹部队的增多,才催生如此多的训练需求。对于首次在本土开展发射训练,日本官房长官林芳正称,“这对于维持和提升岛屿防卫等所需能力而言极为重要”——其指向性不言自明。
二战后,日本国内的和平主义力量在牵制保守势力推动军事大国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朝日新闻》今年5月开展的舆论调查显示,有56%的受访者认为不需要修改宪法第9条,赞成修改的只有35%。针对此次训练,从北海道各地赶来的市民团体在现场举行抗议活动,要求中止训练,认为自卫队装备长距离导弹脱离“专守防卫”原则。这表明日本民众仍希望走和平发展道路。
日前,日本首相石破茂在第30届“亚洲的未来”国际论坛上发言时表示,日本“必须牢记惨痛记忆和历史教训,不再重蹈战争覆辙。”日本应认真倾听国内外爱好和平人士的呼声,深刻汲取历史教训,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作者潘万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