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颢文
据日本媒体报道,近日,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已接受日本企业三菱重工的投标方案,将从日本采购11艘新型护卫舰,总金额约100亿澳元(约合65亿美元)。按计划,双方将于2026年签订正式合同,首舰预计2029年交付。报道称,这是日本首次对外出口大型成品武器装备。
澳大利亚海军于2024年2月宣布,计划采购一批现代化新型护卫舰,以替换现役8艘澳新军团级护卫舰,最终选定日本三菱重工提出的以最上级护卫舰为基础进行改进的方案。澳大利亚方面表示,选择该方案基于多重因素考量。
从性能看,澳大利亚选定的基于最上级护卫舰改进的新型护卫舰,续航里程达10000海里,采用隐身设计;配备32单元垂发系统,最多可携带128枚防空导弹,为澳新军团级护卫舰可携带导弹数量的4倍。该舰仅需90名舰员,较澳新军团级护卫舰的170人明显减少,有助于优化人力配置。同时,该舰可兼容美制“战斧”巡航导弹,作战系统与美日舰队适配,便于实现战时协同行动。此外,日本还承诺新型护卫舰交付后,全年可出勤天数超过300天,有助于提升澳大利亚海军战备水平。
从交付速度看,日本承诺缩短交付时间,首批3艘新型护卫舰在日本国内生产,并明确“澳大利亚订单优先于日本海上自卫队订单”,以缓解澳大利亚海军舰艇更新换代压力。
从技术转移看,日本承诺自2030年起,由澳大利亚本土军工企业负责剩余8艘新型护卫舰的生产。三菱重工还计划围绕护卫舰生产及相关技术合作扩大对澳投资,预计为澳大利亚创造1万个高技能岗位。此外,日本提出转让模块化建造技术,确保澳大利亚企业参与率达到40%,并为后续维护提供40年技术支持。
日本此次获得澳大利亚下一代护卫舰采购订单,是其持续推动对外军售的结果。借助这一合作,日本实现大型成品武器装备的规模化出口,这背后折射出其在军事扩张与地缘战略上的深层谋划。
其一,突破延续近80年的武器出口限制。近年来,日本不断进行政策调整,推动对外军售,在国际军贸市场上较为活跃。2023年,日本向菲律宾出口防空雷达系统,首次突破成品武器出口限制,此次对澳军售则迈出更大步伐。日本意图借助这笔百亿澳元订单,激活国内军工产业,改变其军工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成本高的现状。在此次交易的基础上,日本或进一步扩大国际军售市场份额,推动杀伤性武器全面出口。
其二,深化日美澳武器互操作性。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称,此举是“日澳战略伙伴关系的飞跃”。分析认为,这背后反映出日本以技术换取影响力、通过武器装备出口撬动地缘格局的意图。日本在方案设计中刻意强化与美日武器系统的互操作性,旨在通过装备出口推动日美澳三方作战体系兼容,构建“同盟舰队”。近年来,在美国支持下,日本以应对地区安全威胁为由,拉拢澳大利亚介入亚太地区海上事务。日本意图通过打造军事联盟,为自身重塑地区秩序、谋取利益创造条件。
其三,为“军事正常化”创造舆论。近年来,日本防卫领域推动“军事正常化”的呼声持续存在,但其国内及国际社会反响有限。此次对澳军售成功,可能进一步强化日本国内保守政治势力的诉求。短期内,其可能借此为不断修改《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寻找借口,也为后续修改和平宪法、摆脱战后秩序束缚成为所谓“正常国家”积累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