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点
  • 日韩人才焦虑为何演变为显性危机

    日韩人才焦虑为何演变为显性危机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16日 | 发表人:

    来源:环球时报

    近日,韩国广播公司(KBS)播出的一部名为《洞察:人才战争》的纪录片,将韩国顶尖人才扎堆涌入医疗行业,而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人才短缺的现实赤裸裸地呈现在公众视野;与此同时,日本也在与印度洽谈计划未来五年引进5万名印度高技术人才,以填补国内信息技术(IT)和工程领域的劳动力缺口,却引发国内激烈反对。日韩两国的人才焦虑已然演变成了肉眼可见的显性危机,要找到破解这一困境的出路,首先需要厘清其背后交织的共性成因与各自独特的结构性难题。

    整体上看,日韩两国的人才短缺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人口、社会、制度、教育等多重矛盾相互叠加的结果。两国既面临着跨越国界的底层困境,又因发展路径的差异存在着独特的难题。

    在共性方面,人口结构失衡与社会价值取向偏差,构成了两国人才危机的基底矛盾。作为全球少子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两个国家,日韩两国的劳动力总量正持续萎缩。日本因人口规模缩减,不仅消费市场日渐萎缩,投资吸引力也随之下降,制约了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韩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已降至2%以下,据预测到2040年可能仅剩0.1%技术强国的地位正面临严峻挑战。劳动力基数的不断减少,使得高端人才的存量争夺愈发激烈,导致STEMIT等战略性领域的人才缺口难以通过国内填补。与此同时,两国社会也都存在重短期回报、轻长期创新的职业偏好,例如韩国人疯狂追捧的医疗行业有着高薪资、高稳定、高地位的三高优势,日本学生则执着于名校官僚/大企业的精英通道,这类价值取向直接导致理工科、基础研究等领域出现吸引力塌陷,造成了严重的人才错配

    而在差异方面,日韩两国因产业结构、制度设计、改革阻力的不同,面临着截然不同的人才难题。韩国的核心问题,在于医疗行业对STEM领域人才的过度虹吸。韩国专科医生的平均收入约为韩国人均收入的67倍,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中位居第一,加上医生职业受政府制度保障,抗经济波动能力强、社会声望高,已在韩国社会形成了成功职业的普遍认知。2025年韩国普通高校招生数据显示,医学院报考人数同比增长约30%,而理工科院校的入学申请人数却同比锐减约38%。对此,韩国政府曾计划医学院扩招以缓解竞争,但最终还是因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群体强烈抵制而搁置。

    与之相对,日本的关键矛盾集中在结构僵化科研封闭上。长期以来,东京大学等名校毕业生大多流向高级官僚、金融、律师等职业。同时,终身雇佣、年功序列的管理制度和论资排辈的职场文化,导致薪资代际差异巨大。这对青年研究人员的职业发展极为不利,奔赴美欧等地也成为了本就不多的高端技术人才的好选择。

    在科研交流上,日本部分科研领域自成体系,缺乏国际交流与标准接轨,加拉帕戈斯化现象严重,难以吸引海外顶尖人才,也弱化了日本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话语权。此外,日本企业对新兴技术投入较为谨慎,科研投入仍偏向传统优势领域,阻碍了前沿技术的发展。尽管日本政府有意引进海外人才,但由于近年来国内右翼民粹势力炒作外国人问题,掀起排外舆情,导致海外人才政策的落地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才焦虑,日韩两国需针对各自痛点精准发力,方能缓解人才空心化风险。对于韩国而言,解决的重点在内部,首要任务是打破医疗虹吸,重塑人才流向。例如在收入上,可以通过税收杠杆调整医疗行业薪酬结构,平衡医生与STEM人才的收入差距;为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设立人才补贴。在教育上,扩大公立医学院招生规模,减少家庭资本对教育资源的控制;同时改革高校专业设置,将STEM领域与产业就业挂钩。

    日本则需要内外同时发力,打破制度枷锁。在内部,逐步以绩效为导向的现代薪酬体系和晋升通道替代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制度,缩小青年与资深员工的薪资差距;同时推动企业与高校合作设立科研见习岗位、增加理工科博士培养名额,将科研资金向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新兴领域倾斜。此外还要注意消解社会民粹、排外情绪。在外部,则要推动科研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参与全球科技合作项目,为海外人才提供签证简化、日语培训、住房补贴等便利化支持。

    日韩的人才焦虑,是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代面临的典型困境。人口红利消退、制度惯性束缚、社会价值固化,每个问题都需要长期破解。归根结底,落实人才战略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重塑社会发展逻辑的深层变革。只有打破路径依赖,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创新,日韩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保持势头,避免掉队风险。(作者姚泽宇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版板所有©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
      备案序号:沪ICP备130108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