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新民晚报
1995年、2005年和2015年,日本时任首相都在“8·15”发表由内阁会议通过的、有关历史问题的谈话。然而,这一惯例在2025年戛然而止。石破茂首相表示,他将用书面形式发表“个人见解”,时间则选择在8月15日至9月3日之间。
触动保守派敏感神经
石破刚上任之时,就宣称自己将按惯例发表战后80周年谈话,阐述与其前任不同的历史见解。他认为“终战日”应改为“战败日”,这样才能促使日本更好地反思战争起源,避免重蹈覆辙。这一立场得到日本有识之士的赞赏。立宪民主党党首野田佳彦认为,日本这80年来有关战争历史的认识正在“风化”,首相的确应该有一个表态。
然而,石破的这一尝试触动了日本政坛最敏感的神经。自民党内以原安倍派议员为首的保守势力群起发难,攻击石破用“战败”取代“终战”的设想是“亵渎国体”,声称2015年的“安倍谈话”已“非常完美”,“日本没有必要继续背负过去的历史包袱”,发表新的谈话会给其他国家“提供批评日本的口实”等等。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扰,石破始终无法组建有关历史问题谈话的有识之士恳谈会,更遑论将谈话文本提交内阁会议通过。
搅局者底气从何而来
那么,自民党内保守势力搅局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呢?
首先,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趋势正在进一步蔓延。冷战结束后,以“保革对立”为特征的“五五年体制”宣告终结,坚持护宪立场、主张反省历史的左翼势力日渐式微,朝野两大阵营都在宣扬要摘掉“战败国”帽子,谋求“正常大国”地位。参政党在最近的两场选举中强势崛起,意味着日本的政治光谱正朝极右翼一端扩展。
其次,日本官方的历史认知在总体上不断后退和“劣化”。1995年的“村山谈话”包含“国策错误”“侵略”“殖民地支配”“反省”和“歉意”等关键词,被日本右翼势力贴上“自虐史观”的标签。2005年的“小泉谈话”删除了村山有关“国策错误”的表述;2015年的“安倍谈话”在谈及“侵略”“殖民统治”时没有主语,却强调“不能让子孙后代继续背负谢罪的宿命”。
第三,日本国内“受害者叙事”呈现不断固化的局面。长期以来,日本国内对于二战偏重广岛、长崎遭受核爆的受害者视角,而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的行径却逐渐被淡化和抹杀。相当多的年轻人甚至不知道日本曾与中国、美国打过仗。日本最新民调表明,16%的受访者不认可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近半受访者觉得无法判定是不是侵略战争。这也是日本政坛否定历史真相的逆流在国内未遭强烈抵制的原因。
日政坛角力还在继续
石破茂上任仅10个月便接连遭遇众参两院选举的“两连败”,自民党保守势力正发起一波又一波的“逼宫”行动,双方攻防主要聚焦在美日关税谈判和历史认知问题上。石破8月4日公开辟谣,否定了多家媒体有关他已放弃就历史问题发表“个人见解”的报道,这一罕见的举措表明,日本政坛围绕历史认知的角力还没有画上句号。
从石破茂坚拒辞职来看,其抗压性还是比较强的。如果能得到立宪民主党、公明党和自民党务实派议员的支持,石破很可能会如期发表一篇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声明,其中或将包括对日本缘何发动战争的检讨及对侵略和殖民地统治的反省。果真如此的话,这一表态能得到中韩等亚洲邻国的认可,有利于改善日本的国际形象。
考虑到石破的执政基础非常脆弱,也不排除他从稳定政权的考量出发,推出一份“减量版”的历史问题见解,其中可能既有他一向主张的某些观点,也有一些迎合保守势力口味、沿袭“安倍谈话”的陈词滥调。纵观“石破谈话”从降级、延迟到变味的曲折过程,与日本历史修正主义逆流的斗争,依然艰巨而任重道远。(作者吴寄南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上海市日本学会顾问)